首页 > 手表资讯

他用五十年洪荒之力复刻了我们的童年

浏览量:221 | 时间:2021-05-07 03:16:11


  在90年代,达瓦对色彩的探索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了许多代表性水粉画,如《牵马的格桑姑娘》《湖畔金秋》《羊卓雍湖》《熊猫系列》等,这些作品追求画面的生动、浸润、明快和笔触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达瓦从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中吸收营养,力图将水彩画和中国画技法融于一体的新的尝试。

  先生: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先生是时间的敌人,他总是与时间争夺功课的印记,当然,先生的版画更是时间的敌人,他的复刻,延续一种一贯之精神,传递精神之必要,传递昂扬斗志之必要,传递美好生活向往之必要。

  同时,在艺术创作上,其加达瓦的艺术语言又发生了转变,在意境开掘上也有了新的转向。来深圳特区之初,这座城市正处于随着城市化蓬勃发展的阶段,达瓦亲历了深圳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的触动很大。来深后,达瓦也创作了少量反映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特区人生活状态的作品,为塑造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品格注入了自己的力量。

  “开路50年——其加达瓦艺术作品巡回展”是2014年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年度重要学术展览,关山月美术馆通过对其加达瓦这位20世纪中国版画名家的个案研究,以及藉此推出的展览、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对其加达瓦的艺术经历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编撰、展呈和研究,不但从版画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深入挖掘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对当代中国版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项目获得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专项基金的支持,2014年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后,在美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应全国各地几家美术馆邀请进行巡展,目前已经完成常熟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大连中山美术馆巡展。

  其加达瓦先生在版画语言的创新与拓展上,也有着自己的探索与贡献。其加达瓦是我国黑白木刻版画的重要代表画家。正如他所说:“我年轻时尝试过水印版画、套色版画,但最后还是驻守在黑白木刻版画这里。”黑白版画以黑与白两种最简单的表现元素来组织画面,但表现层次却是千变万化的,因为中间有千变万化的灰,正因为它的元素简单,所以画家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如何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具有艺术感的完整作品,这是一条难走的路,但其加达瓦先生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执着令人钦佩,他也以非凡的毅力成就了他在黑白版画创作上卓越的艺术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长江)

  在20世纪70年代,达瓦和李焕民、徐匡一行长时间深入藏区腹地深入生活,深入农村、牧区、农场、部队等,了解各行各业的生活。这对达瓦来说,不但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77年至1984年间,其加达瓦留下了大批素描、水彩、速写、写生作品,由于达瓦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有了转变,摈弃那种表面化的手法,而更加崇尚真实,关注生活、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这些作品如实记录了西藏普通民众的生活,藏族同胞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西藏新社会、新生活、新历史的变迁,也凝结着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1990年,借拍摄电视艺术片《甘孜藏画》和庆祝甘孜建州40周年的机会,达瓦重踏川藏高原,雪山、草原、人民,让达瓦感受到了康巴高原欣欣向荣的景象,领略了高原上新的风光民俗,在这期间,达瓦收集了许多创作题材,并利用晚间、节假日,先后创作了《月夜》出耕》等作品。在之后的几年里,达瓦又有《牧耕》《沉思》《正午》《北京的金山上》等现实主义风格的版画代表作问世。

  “开路50年——其加达瓦艺术作品巡回展·成都”为“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资金支持项目”,展览分为五个版块展示其加达瓦从艺50年的创作成果:

  其加达瓦是中国版画界的前辈,从事版画艺术创作的他有很多代表性作品,比如《开路》《育林人》《金色的秋天》等。他出生于四川甘孜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因父母早逝而沦为孤儿,后来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得以读书,接受文化的滋养。甘孜民族小学学习期间,他在寺当过小“扎巴”。新中国成立后,受惠于政府扶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1959年,被保送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接受正规的学院教育。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从事创作与研究工作,之后的30余年,他历任四川省美协、版协重要负责人,在各大版画活动的组织领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尤其在四川版画学派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调任深圳画院常务副院长后,对推动深圳版画事业的发展,促进深圳美术繁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一阶段中,达瓦的版画创作仍占绝大比重,版画中又以黑白木刻为主,达瓦注重版画作品刀法技巧的锤炼、黑白对比和点线面的结合,像《育林人》《金色的秋天》等作品,在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心理状态上,又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

  版画 6/50 世界由“愚人”造成(鲁迅组画之一) 其加达瓦 1974年

  在漫漫的日常生活中,苦难就像节日,火灾就像游戏;空无一物的面孔上,就连一条抓痕也算是点缀…… ——高尔基 《童年》

  铺垫了半天,来点猛的——一个藏族艺术家,出生苦难,但用自己的童年,复刻了我们的童年。五十年洪荒之力,一朝泄出:

  在本次展览开幕之际,其加达瓦捐赠10幅版画作品给四川美术馆永久收藏,在开幕式现场,四川美协主席阿鸽为其加达瓦颁发收藏证书。随后,其加达瓦为了表示感恩的心,曾特意委托家人从家乡阿坝州甘孜县带来了五彩哈达,献给了现场嘉宾,其加达瓦学术研讨会也随着开幕式结束后而展开。

  这里“大先生”之“大”,在乎其人生跌宕,在乎其转折,更在乎其感恩与努力,进一步说,在乎其已站在高处还能有更高的向往与“开路”的拓展精神,这是一种“执”,一种“着”。

  1998年,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欧美世界高端层面的第一次中国美术大展,其中1900年到1980年的专题展,选择了民国与共和国几代人具有代表性的国画、油画、版画和书籍装帧。民初那代人的新国画,既过时,也比不得古人,“徐悲鸿与林风眠的早期油画,令人尊敬,但在纽约的语境中,显得简单、脆弱、幼稚。但吃惊的是,左翼木刻,包括鲁迅设计的几件书籍装帧,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更醒目、更优秀”——纵向比较,木刻相对明清旧版画,是全新的,超前的,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横向比较,与上世纪初德国、英国、苏俄及东欧的表现主义绘画,也是即可响应、同期跟进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版画活动的复苏,其加达瓦重拾刻刀。当时,由于主题创作的大力提倡,其加达瓦秉承新兴木刻的传统和精神,受时代感召推崇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创作了一些主题性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其加达瓦“文革”期间的这些作品,内容上也有不足之处,但与同时代内容上的“假、大、空”,形式上“红、光、亮”的作品相比,其加达瓦的作品并没有脱离生活和人民,他以尽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手段,赞美人民,反映生活中有积极的东西,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真实生动的。从这些作品看,其加达瓦对大场景的处理、人物造型神态的刻画、黑白版画语言的掌握,均体现了其学院派专业画家的综合艺术素养。

  陈丹青在2010年11月19日做客中国艺术研究院“鲁迅论坛”时有一篇名为《鲁迅与美术》的发言。艺术各有门类,鲁迅并不都有兴趣的。他爱看好莱坞电影,但对戏剧,尤其是中国戏,不肯说好话;中国与西洋的音乐,则鲁迅从未公开提起,倘若我没记错,除了有一回徐志摩说及西洋音乐,称中国人的耳朵怎样的不辨乐音,鲁迅于是写小说讽刺他。

  艺术家表示,今年是自己从艺五十周年,深圳市政府委派美术馆来筹办此次巡回展。首站已经在深圳美术馆举办,此后在江苏、北京、大连等地进行了巡展,此后还将继续巡展到其它城市。“四川是我的家乡,今天展览能在四川美术馆举办我非常的激动,很多家乡的父老乡亲,我过去的领导和朋友亲临现场,令我相当感动。我这一生都在从事版画创作,主题和题材大多反映家乡藏族父老乡亲的生活。这次将自己五十年来的作品献给家乡人民,还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对于四川和深圳我都是十分感恩的,最重要的是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其加达瓦如是谈到。

  1966年,还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开路》的“发表”和被广泛传播,提高了达瓦的知名度,也为达瓦带来了极高的荣誉。1966年2月,其加达瓦与牛文、李焕民作为四川美协代表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华北区年画版画观摩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继《开路》后,他又创作了《我的童年》组画等一批优秀作品。

  待十年“文革”尘埃落定后,其加达瓦压抑已久的创作激情开始迸发,对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感悟也更进一步。经过“文革”后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徘徊,他的作品题材范围大大拓展,思想内涵更加丰富,艺术上也趋于成熟。特别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创作条件下,其加达瓦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历程中的高峰期,并形成了自身稳定的创作风格。

  1999年底,其加达瓦受邀来到深圳工作,一直到2006年,担任深圳画院常务副院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任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评审委员,来到深圳后,他将四川的经验带到这篇热土,躬身推动者深圳美术的进步。特别对推动深圳美术特别是深圳版画事业的发展,促进深圳美术繁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加达瓦创作的风帆才刚刚扬起,不料被1966年至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革”浩劫中断。因为文艺思想被破坏,他和许多画家一样,处在彷徨之中,很长一个时期不知道如何创作,“文革”十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其加达瓦创作的少产期。

  “先生”一词,惯常称呼上都要加个姓,称某先生,但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它另有深意,对三尺讲坛上的教书匠的称谓。民国“十大先生”,便是这其中的精粹翘楚,鲁迅、蔡元培、胡适、梅贻琦、梁漱溟……他们原本有着许多身份,革命家、学者、作家、名士,但唯有“先生”二字称呼,既温润儒雅又端庄肃敬,这些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用教育救中国。

  1985年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其加达瓦被调往成都,并担任四川美协秘书长,以后兼任副主席。直到1999年,达瓦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协会的工作上。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加达瓦在各大美术活动的组织领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引领与助推了四川美术尤其是版画的健康发展。

  1964年,其加达瓦从民族班毕业,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他。那年,四川美协到民族班挑选两名有潜力的少数民族学生,想日后培养成为版画家,就选择了藏族的其加达瓦和彝族的阿鸽,这样,其加达瓦正式进入四川美协工作。在四川美协,其加达瓦是一位专职的创作干部。当时,四川美协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版画艺术家,如李少言、牛文、李焕民等,他们对其加达瓦这位藏族青年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手把手教他怎样用刀、构图,启发他从生活出发,从中提炼创作题材。其加达瓦在1964年的毕业创作、在他的从艺历程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处女作《开路》,就是受前辈们“创作从生活中来”的启发创作完成的。1965年,《开路》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发表于《人民日报》。

  不过,生活在都市的达瓦,仍然割舍不了对藏族题材的探索,身在都市空间,难舍乡土情结,正是这一阶段达瓦创作的主要特点。在其艺术追求上主要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形式美的追求。不受宏大叙事场面的限制,而转为自身心性的表达,使其加达瓦的创作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这一阶段他的作品如原版木刻《醉》、《中秋》,黑白木刻《套牛犊》《盛世盛装》《高原姐妹》常常呈现出浓厚的装饰风味,表现大胆又别具一格,体现了其加达瓦“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可贵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其加达瓦对作品的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发掘。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老版画家,他始终将社会发展赋予画家的使命放在心上,用艺术抚慰人心,他的许多艺术作品往往凝结着他的许多人生体验和感悟。展览将展出至8月30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版画面临着多方位的发展与转型,特别是在85’美术新潮时期,新的题材、新观念充斥整个画坛,艺术市场也开始升温,有的版画家不断进行新题材新观念的尝试,部分版画家还跨界改画油画、国画迎合市场。面对这些,其加达瓦选择了对版画创作的坚守,不过因为繁琐的行政和社会活动,挤压了他个人的创作时间,他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创作,也很少有机会到雪山高原采风。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达瓦对艺术创作的赤诚之心,百忙中,他仍挤出时间进行创作。

  很显然,鲁迅酷爱美术。鲁迅的偏爱与品位,作为鉴赏家与批评家的鲁迅,怎样把握他的癖好;在鲁迅的时代所能看到的种种艺术中,鲁迅怎样选择。鲁迅和民国时代的画家如何相处,这相处,在当时发生怎样的影响?

  1959年,其加达瓦的命运发生转折,也迎来了其艺术生命中的第一个机遇。这一年,其加达瓦小学毕业,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民族班来达瓦的家乡甘孜招生,甘孜分到其中5个名额中的一个,而其加达瓦幸运地获得了这个名额,被学校选送至民族班深造,从此他拿起了刻刀与画笔,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5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民族班学习,一直到1964年毕业,这段时间是其加达瓦艺术上的知识储备期,此时恰逢中国正在探索和创立正规的版画教学,这段期间其加达瓦接受专业训练,对造型语言和技法进行了学院化的训练和学习,为他的以后的艺术创作尤其是版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昨天开展的本次展览是其加达瓦艺术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集中展示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藏作品挑选的、其加达瓦从艺50年来创作的115件艺术作品,其中版画及原版77件,速写作品8件,写生作品6件,素描作品10件,水粉画作品9件,连环画稿5件,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其加达瓦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其加达瓦和他的老哥们儿们,这一帮人马并肩站在一起,让我想起了热泪盈眶的青春。

  其加达瓦先生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木版的形式去表现藏区人民的生活。他来自藏区,对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及新中国的美术建设有着深切的体会。同时,受惠于人民政府的恩情也让他铭记于心。在20世纪60、7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回到甘孜老家,这段时间的生活体验及艺术反思为其日后的版画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此后,追求生活的真实自然、追求表现技巧的多样性和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就成为其版画创作中鲜明的风格特征,他创作了一大批表现家乡人民、家乡风貌的精品力作,他的刻刀表现范围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对象极为丰富。1999年来深圳后,他在原有的表现藏区人民生活的题材之外,也积极拓展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创作的部分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也为塑造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品格注入了自己的力量。

  1946年,其加达瓦出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他的童年是苦难的,其时,农奴制度尚未废除,他家境贫寒,亲人又过早离世而沦为孤儿。在亲人离世后,他有一年多的时间里不得不流浪讨饭。后来,他被送进当地的寺庙做小扎巴(小),白天背柴、背粮、扛木头、背泥巴,干十分繁重的杂活,晚上睡在冰冷的转经窟,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到铁棒的毒打……直到1956年西藏和平解放,达瓦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藏族地区实行民改后,人民政府又送他进入甘孜民族小学。

  童年的苦难给其加达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他用一组木刻组画《我的童年》将那一段岁月定格在了黑白之间。然而,苦难并不能阻挡其加达瓦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可能是处于对美的追求的天性,做小时,寺庙精美的壁画、唐卡,寺庙门楣精美的图案,为他苦难的童年增添了一丝色彩,也为他带来了最初的“美”的启蒙。空闲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写写画画,这正是这一爱好,后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版画实践中,达瓦将黑白木刻推向了高端,但他从未停止对色彩的探索。达瓦自幼喜爱色彩,在民族班读书时,就对水彩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读书期间对色彩基础的学习和色彩规律的研究,也运用到了达瓦以后的版画创作中,像他的处女作《开路》便是水印套色版画。而经过长期的版画创作,尤其是水印版画的启发,70年代开始,他又用版画的观念,在水印纸上创作了以高原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大量的水粉、水彩作品,李焕民赞其“既有版画的强烈对比,又有国画的浸润效果,也有水彩的明快……使人感到新鲜而亲切,是一种新视觉的尝试。精仿表,”80年代,手表批发。他还创作了《溪流》《藏族青年》《瑞雪》等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水印木刻。

相关文章
© 2019-2025 Copyright ze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